2015年中国农用薄膜产量及发展情况分析
2015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环境下,在国内市场强劲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农用薄膜产业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产业投入加大、技术突破与规模积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开始迎来发展的加速期。
2014年中国农用薄膜产量达219.17万吨,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0%。
自2010年以来(除了2011年),中国农用薄膜产量整体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产量均高于100万吨。2012年至2014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的增长率也一直保持上行态势,由2012年的10.9%逐步上涨至2014年的17.0%。2014年农用薄膜产量和产量增长率均处于近五年来高值,产量自2010年来,突破200万吨,达到219.17万吨。
广东农用薄膜专业生产厂家硕泰实业十二年来一直专注农业薄膜的研发与不断探索,农用薄膜销量销往全国各地,产量规模不断的壮大,黑色地膜、银黑双色地膜在整个华南地区占有相当的比例份额,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黑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BPA价格便宜,主要采用生物菌配合LDPE生产而成,薄膜在土壤中一年内全部降解,黑地膜价格,不会对土壤进行污染,解决了淀粉降解膜的时间不可控性、价格的昂贵等问题。
农用薄膜的发展趋势
农膜行业将继续向企业规模化、产品功能化发展。棚膜产品结构上向多层发展,性能上向高透光、高保温、高强度、长寿命,黑地膜定做,持续的流滴期、防雾期、转光期、防尘期、防期等功能化和综合性能方面发展;地膜产品向保墒、增温、除草、防虫等功能化发展,在品种上向芦笋、棉花、大蒜、韭菜等专业化上发展
同时,需提高农膜的可回收与降解技术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保障农膜行业未来的发展,同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无公害农膜的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对地膜要解决残存在土壤中的白色污染问题,同时开发除蚜虫、除草有色等多种功能性地膜。
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光生态棚膜,可保留下对作物生长有利的紫外光,可将对作物有害的紫外光或绿黄光部分滤掉或转化为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蓝紫光和红橙光,可转紫外光范围广、转光光谱与光合作用吻合,转光寿命可长达180-300天,有明显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减少病虫害的功能;而我国的光生态棚膜开发上仍属空白,虽然开发成功了转光棚膜,但多以增温为主,可转光范围窄、效果差,转光寿命仅为20-30天,可转的紫外光仅有1%-3%,红橙光光峰与光合作用吻合不好,增产作用有限,基本上没有提高作物品质和减轻病虫害的作用。
冬小麦地膜覆盖增产
近几年来,地膜小麦在北方地区示范推广很快,1994年全国地膜小麦(全生育期覆盖)试验面积500多亩,1995年发展到5万亩,黑地膜供应,1996年扩大到60万亩,1997年全国示范推广突破300万亩,1998年全国地膜小麦达到了850多万亩,是1997年的2.8倍,比计划500万亩超出350万亩。地膜小麦能够在北方地区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地膜小麦具有增产、增效、节水抗旱等优点。
增产效果显著。
据统计,1997年全国地膜小麦平均亩增产73.9公斤,总增产2.2亿多公斤。山西省76个点调查,地膜小麦膜侧栽培平均亩增产75公斤,增28.8%,穴播地膜小麦亩增产88.6公斤,增30.5%,甘肃省178万亩地膜小麦平均亩增产72.1公斤,该省庆阳地区12.24万亩地膜小麦平均亩增产97.6公斤,增幅50.37%,定西地区38.33万亩地膜小麦平均亩增产84.25公斤,增幅37.02%。内蒙古23万亩地膜小麦平均亩产510.1公斤,亩增产118.6公斤,增产幅度达30.3%。
东莞市硕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价格低实用方便,与普通地膜一样的功能和质量,使用后埋入土壤在适宜的环境下一年内全部降解,避免了土壤二次污染。
姓名: | 蔡先生:13592796488 ( 销售经理 ) |
手机: | 13592796488 |
业务 QQ: | 349807954 |
公司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塘工业区莲峰三横路71号 |
电话: | 0769-81516875 |
传真: | 0769-81516897 |